剖析各國城市綠屋頂政策,找尋台灣綠化產業之路

剖析各國城市綠屋頂政策,找尋台灣綠化產業之路

國際綠屋頂協會(international green roof association, IGRA)會長Wolfgang Ansel說過:

「如果我們偷了一片土地來蓋房子,就利用屋頂綠化將它歸還給大自然吧。」

綠達人綠化案例照片

人類對於大自然與生俱來的嚮往,促使我們不斷朝綠色邁進。雖然說並不是只有透過政府與企業才能對這個灰色的水泥城市進行改造,許多令人驚豔的綠化往往是出於民間之手,但不得不否認,由上而下一條心所貫徹一系列配套措施,確實大大提升綠化的推動,且不會陷入一開始大鳴大放,而後續無人跟進的窘境。

歐美各國對於綠屋頂的追求方興未艾,在您讚嘆各國經典綠屋頂案例的同時,其實他們背後也有許多政府法規的限制與獎勵因素輔助推進。因此,小編統整了各國著名城市綠屋頂之政策與獎勵措施,作為借鏡與參考。

國外綠屋頂政策

丹麥國旗

丹麥 哥本哈根

為實踐 2025年成為世界第一個碳中性城市(Carbon Neutral City)之目標,哥本哈根於2010年強制規定所有凡是面積大於100 m2,屋頂斜角小於30度的建築物,都要裝設綠屋頂,並規定綠屋頂的規格必須要能夠涵養50% - 80%的降雨,符合太陽反射最小標準,抵禦紫外線,延長屋頂防水層使用年限。

日本 東京

2001 年東京都政府對佔地在 1000 m2以上的建築物(公有建築在250 m2以上) ,不論新建或增建的建物,都必須接受 20%以上的綠化指導計畫。

日本國旗
新加坡國旗

新加坡

2008 年推動綠色標章制度。在國家環境局的支持下,通過認證之建築將獲得不同等級的認證,分別為白金(Platinum)、優質金(Gold Plus)、金(Gold)及 認證合格(Certified)。新建案若取得白金或優質金等較高等級綠色標章,市區重建局將提供額外的建築面積以獎勵發展商興建綠建築。

2009 年提出階段性目標,預計在2030年能擁有80%「綠化」的建築。

  

        加拿大 多倫多

2009年多倫多為北美第一個規定:總建築面積2000 m2以上之新大樓和住宅區開發項目必須設置綠屋頂,且綠化覆蓋面積須達80%。而綠屋頂介質深度應至少4 inch,且植栽須符合高度生物多樣性。本方案亦提供一配套方案,開發者可以透過提供現金捐助來降低屋頂綠覆率,而這筆錢將用於資助生態屋頂補助計畫(Eco-Roof Incentive Program),該計劃針對現有建物提供最高100美元/ m2的綠屋頂安裝補助金。


加拿大國旗
芝加哥州旗

美國 芝加哥

芝加哥的人口數和臺北市相近,面積卻是臺北市的2倍大。市政府在芝加哥綠科技中心(Chicago Centre for Green Technology, CCGT)建構一個研究區域,專門測試並蒐集綠屋頂相關的數據。

2014年推動 Green Permit Program要求將屋頂美化與永續科技納入新建築的設計中,應用綠化技術於建物之工程在內的項目可以加速許可流程(少於30天),並且降低費用。凡是小型商業大樓的綠屋頂大於929 m2,便提供5000元美金的補助。

2015年推動Floor Area Bonus提出若建物之屋頂綠化覆蓋面積達到屋頂淨面積的50%以上,則開發者可以對市中心混合區的額外建物進行開發。

2017推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y(永續開發計畫),要求開發中的工程案件必須選用以及植入符合永續經營的策略來獲得積分,而針對新開發案必須達到積分100分。可透過以下議題:健康、能源、雨水回收、景觀、綠屋頂、水資源、固體廢物運輸、勞動力和野生動植物保育各個途徑累積分數,若屋頂綠覆面積高於50%得10分,若達100%則得20分。

美國 紐約

2019年推動「綠色新政」,紐約市建築局(Department of Building)依據2019年的92號和94號法案,要求所有新建築和正在進行某些大型屋頂翻新的現有建築,需配備太陽能光伏系統(solar photovoltaic system),或綠色屋頂系統(Green Roof Systems),或者兩者結合,並且這些系統需要100%覆蓋所有可使用的屋頂空間。目的為增強紐約市的可再生能源,和雨水管理。


紐約州旗
加州州旗
  

        美國 加州

2017年Better Roofs Ordinance 規定新建物屋頂空間須有至少15%之太陽能板或是30%以上的綠化,該法令適用於10層樓以下,面積為2000 ft2的非住宅建築物,或任何大小的住宅建築物。綠屋頂生長中的介質深度應至少4 inch。植栽需挑選高生物多樣性、低維管且低需水量,且須包括原生物種。

2019年Central SOMA Plan Living Roof and Solar Requirement規定新建物屋頂空間須有至少15%之太陽能板或是50%以上的綠化,該法令適用於面積在5000 ft2以上,以及高度在160 ft以下的建築物。

               

        美國 波特蘭

一般公認為北美綠屋頂的領導者。波特蘭市發展綠屋頂的主要動機是為了暴雨管理,為因應暴雨逕流的挑戰,波特蘭環境服務局提供誘因最為管理暴雨的手段,而綠屋頂被認為解決暴雨管理的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 BMP)之一。

2018年EcoRoof Requirement所有規定面積大於20000 ft2的新建設施都被要求要設計一個覆蓋率100%的綠屋頂(有條件例外)。選用植栽中至少50%的常綠植物、耐寒,並在種植兩年內達到90%的覆蓋率,土壤介質深度至少4 inch。最重要的,綠屋頂必須降低年徑流量50%。



波特蘭州旗

大家不妨仔細思索,以上哪一個城市您認為可以作為綠屋頂的典範?
再依據當地政府的法規政策反思台灣綠屋頂現況,或許可以找到一樣也適用於台灣的法令,以此城市作為台灣綠化產業追隨的目標。

 

綠屋頂爭議

縱使大家知道綠屋頂對環境的效益利大於弊,但是在台灣,綠屋頂的應用與案例卻不如歐美那般盛行。而台灣的屋頂綠化之所以沒有蔚為流行,原因之一便是屋頂漏水問題,使得空中綠化引發爭議。

但我們必須知道,建築物本身一定會進行防水工程,而漏水問題通常是因結構層龜裂,而除了地震等天災侵襲,導致龜裂的原因之一是陽光直射,溫差所產生的水蒸氣壓導致結構熱脹冷縮,壁面產生裂縫而破壞防水層。屋頂綠化作為抵禦陽光直射的一個緩衝綠化帶,可以降低屋頂溫差,降低溫差造成漏地板龜裂漏水的疑慮,進而延長屋頂的壽命,故若屋頂漏水不應該直接下定論是由綠屋頂所導致。

全球暖化的浪潮席捲而來,倘若地球上任何一個城市傾覆,則無人能倖免,在都市中,如何與自然和平共存,是一門有待我們持續開發與維繫的課題,甚至能在和平共存中,創造更多的生態綠化。綠屋頂無疑是一種人類對於都市生活、生產和生態的反思,以及人類企圖回饋大自然的體現。

要謹記,有綠化作為補償性的恢復手段才有希望,否則我們極有可能被大自然的反撲吞噬。
在和大自然的巔峰對決中,這一次,我們不要選擇做贏家,而是做一個能讓後代子孫永續發展的綠化家吧!

參考資料:

2015. 林寶秀. 臺灣都會地區屋頂使用期望與屋頂綠化建置意願之研究.

2019. Green Roofs for Healthy Cities. Green roof and wall policy in North America.